
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,不是简单的某一个系统或产品能承载的,需要设计一系列的产品矩阵,包括基础的核算系统如ERP、成本结算系统、预算系统、报表系统,这个矩阵就是管理会计平台(以下简称管会平台)。
管会平台的主体或用户的不同使得所产出的管理报表(以下简称管报)指标也有所不同。用户一般分为外部和内部2个大维度。
1)外部用户
投资人偏向于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保值增值能力,如净利润率、资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标;债权人则侧重分析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,如资产负债率、利息保障倍数、权益乘数等指标。
2)内部用户
应收会计岗则侧重应收账款的质量、收入的趋势,如应收账款周转率、收入环比或同比、速动比率等指标;资产会计岗偏向于分析资产的利用率、所带来的价值,如资产周转率等指标;而企业管理层或决策层会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一切方面。
管会平台在设计时应考虑满足这些不同用户的需求,并通过权限、角色实现千人千面的效果,不同用户展示不同指标集和报表。
产品架构
如何搭建管理会计平台(以下简称管会平台)呢?互联网管理会计平台,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平台,而是由众多关联子系统构成,通过多个子系统间协同合作完成管理会计目标的系统集。
从前端用户的视角来看,获取管理报表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:查询相关主体公司管理报表或分析结果即可,但从系统角度来说,管理会计的建设过程实际涉及了众多财务子系统的协同、及复杂的系统逻辑。
一个典型的财务产品架构如下图,涉及多个子系统。典型管理会计产品分为生产端与消费端,架构图如下:
在简要介绍各子系统功能前,可以先看以下简化版的管会平台产品架构图,典型的管会平台产品架构可以划分为四层结构:支撑层、数据层、核心层、应用层:
1. 支撑层
用来支持管会平台的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,包括容器云、安全服务、存储服务、消息引擎、任务高度、短信服务、证书服务等。
2. 数据层
汇集业务、财务数据,以大数据或数据湖的形式承载基础数据,包括ETL、BI、大数据等。
3. 核心层
管会平台的核心模块,分为清结算、财务中台、ERP、预算、管报中心五大块;
1)清结算
主要由计价、清分、结算、对账组成,是业务活动在财务的2个反映之一,解决互联网业态中的成本费用结算,与传统企业的成本计量方法不同的是,一般是按个别计价法对不同时间段可以阶段性、阶梯性等复杂业态成本计量。
2)财务中台
主要针对业务中非审批类的收入、资产折旧、摊销,自动对账、生成分录,并传递至ERP,主要包括:入账规则、数据校验、分录生成、主数据等。
3)预算模块
预算功能,包含预算编制、执行等,结合BPM审批流,实现费用控制。
4)ERP
财务核心入账平台,包括总账、应收、应付、资产、财报等。
5)管报中心
管会平台核心输出层,包括生产端和消费端2部分,生产端分为指标集、规则引擎、模板、预处理、智能诊断等模块。消费端主要是管报产出结果的展示即驾驶舱、手工确认或修正。
管报中心是核心中的核心,后面第三章会详细展开。
4. 应用层
通过支撑层、数据层、核心层提供的服务组合起来,对最终用户、运营管理人员提供的系统。在产品架构层面体现为前端展示层、业务域和过程域。前端展示层主要是结果展示的形式,如PC端的web页面、移动端的APP或H5、小程序等。
业务域是上游的各业务系统,而过程域是管会平台所依赖的流程工具、特征数据,如供应商、ORG、BPM等。
三、管报中心
管报中心由生产端和消费端组成:
- 生产端:诸如“成本费用率”、“速动比率”等指标集实现可视化、配置式的增加、禁用,再关联规则引擎的会计科目、计算规则,提供给预处理模块消费,并通过智能诊断产出相关指标的因果解析或预警信息;
- 消费端:以驾驶舱的形式将相关结果展示给用户。如对结果疑义时,还可手工修正。
1. 生产端
生产端流程图如下:
2. 消费端
在生产端准确、及时生产出数据后,消费端就不愁无米下锅了。一般通过Dashboard或驾驶舱展示,这一块通常需要BI或数仓部门的协助,效果图如下: